我院教师参加“2019新时代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作者:房春红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17 浏览次数:

2019年“新时代高校生命科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为主题,围绕“双万计划”背景下生命科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生命科学类一流课程建设与课堂革命、生命科学通识教育改革、生命科学类一流教材研究与建设四个专题进行研讨。

开幕式由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教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教授、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陈建群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编审、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徐萍副处长分别致辞。大会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生物科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赵进东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编审、四川大学兰利琼教授、复旦大学杨继教授、浙江大学吴敏教授、中山大学张雁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作了专题报告。会议还进行了4个分会场报告,主要关于本科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数字课程等4个方面。

赵进东教授在“生命科学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指出,本科毕业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顶级人才只占20%,因此,大学教育应该更通识一些,不能太偏。注重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希望培养体系中能使“怪才”和“鬼才”生存下来。在讲授普通生物学课程时,将演化、多样性和交叉三条主线贯穿整个课程,同时将科学家的故事贯穿整个课程。主张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增加原始文献。例如,在讲授斑马身上的条纹怎样建成时,引用了6篇原始文献。兰利琼教授在“深化课堂改革,探求质量革命”的报告中,提倡学业评价过程化,**非标准化,考试成绩等级化。杨继教授在“构建有助于深度学习和体验的教学环境”的报告中,认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分为两部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课堂上讲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学生通过听课后感悟、体会学到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培养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得。在分组报告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张雁云教授作了“动物学教学感想”的报告,努力打造金课,“让学生坐下来,学进去,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