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不忘初心——大学生生工支部观看《遵义会议》
4月27日晚,继《勇士》之后,学院党委第二次在杨凌万达影城组织学生党员观看电影《遵义会议》。该影片主要讲述了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情况下,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电影以“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 渡河”和“陕北会师”五大片段再现了那段伟大的历史,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全貌,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表现出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对于《遵义会议》,生工支部的党员代表用影评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充分肯定了电影的教育意义。
安雪莹:★★★★★
看到毛泽东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见解,看到许多清楚辨别前进道路的人支持毛泽东时,感觉就像是看到光明,看到了红军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上周恩来认真深刻的分析总结了五次反围剿的经验与教训,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勇敢的指出李博的错误,也分析了自己的问题并请大家指正。中国革命要胜利,就要搞清中国革命的战争特点,要考虑实际情况,也要有灵活的机动性,谁说的对,就让谁指挥。电影中,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受到党的公正与平等:当李博拒绝毛泽东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毛泽东说到:“我没有指挥权,但我有建议权,每个共产党人都有这个权利,不是谁能剥夺的了的”;在遵义会议中,周恩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且诚恳:“我们不怕犯错,但我们要勇于面对并改正”。当然,也有很多让我感动的情节:子珍看到鸡蛋糕想到孩子毛毛,那所有分离的不舍与留恋都包含在她最后的那句话里;曾经被错扣上反革命帽子的红军战士,因为毛泽东的求情而少受惩罚,在后来的战争中,为了革命光荣牺牲;最后飞度大渡河的那一幕,所有人喝下竹筒中的酒,无畏的向前冲,夺下桥打倒敌人,前进的勇士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却也染红了桥下的河水。
蔡雨辰:★★★★
在战争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要站上历史的舞台,承担起向前的重任。这些人里,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等很多党委和军委的高级决策者,正是他们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改变作战方略,总结失败教训,在遵义会议上为党和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在战争之中,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在战争中的不屈与牺牲,更加令人动容。忘不了,陈师长宁死不屈,宁肯扯断肚中的肠子,也不做敌军的俘虏;忘不了,方云宵和秋紫烟战场重聚的喜悦,那一刻的欣喜太过短暂和热烈,才让后来的牺牲显得更悲痛;忘不了,红军渡湘江、夺泸定桥时战士们的前赴后继,向死而行。当湘江水被鲜血染红的时候,当战士们掉下泸定桥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流淌。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每一个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披甲上阵的赤子都是英雄,每一个舍下高堂幼子贯颐奋戟的战士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个用肉体凡胎去承受枪林弹雨,只为家园故土不受摧残的儿女都顶天立地。”而当影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一位位须发皆白的老兵身上,他们坚毅的面庞之上是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是对革命的无悔。这种用血肉之躯铸就的革命精神,起之于保家卫国的先辈身上,也将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而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对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应该珍惜。惟愿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兰新慧:★★★★
该片以微观的角度描述重大人物和事件,并且以真实的态度将人的情感表达的得活灵活现,正如编剧刘星所说:拍好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只有一个角度,即历史的角度,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歌颂历史、弘扬历史。我喜欢这部影片中的细节叙述,在进行红军大撤退时瞿秋白同志给毛泽东几双编织的草鞋时提醒"穿我的鞋走自己的路",确实如此,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个微妙的一句话正是为之后遵义会议中对李德的错误指导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批评做的铺垫。另外令我最为感动的是陈树湘在押送途中,断肠就义:一手扶树干,一手拉断自己肠子。这样的的情形如此震撼,面对民族大义正是需要这样的威武不屈!在影片的结尾方云霄战士牺牲的同时一位女战士的孩子降临,我认为孩子的出生不仅仅是生命的开始更是寓意希望和光明总会来临,胜利一定属于奋斗的中国革命建设者!当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走出自己的前进之路!
张玮佳:★★★★
影片用饱满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用几波人在苏区的遭遇对于博古,李德领导下苏区氛围进行了深刻的刻画,使错误领导下的中共的困窘与突破更真实的呈现与我们眼前。红军战士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场面着实惨烈。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上漂浮着红军战士的尸体;还没被炸断的桥面上,拥挤着扛着机器设备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入江中,四周阻击阵地上枪炮声不绝于耳……长征开始时多达8.6万人的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后锐减至3万,数万人血洒湘江。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精彩论述、飞越大渡河时红军战士牺牲的壮烈场景、穿插在整个影片中的生活在战争年代的男女红军战士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将军岭上陈树湘将军自断肝肠、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仍历历在目,有振奋人心、有痛心疾首。中国共产党带领大家从血雨腥风年代走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家表示要结合“两学一做”精神实质,强化理想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奋勇前进。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忘记的里程碑。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乔忠俊:★★★
第一次学院组织观影是我也去了,《勇士》讲的是遵义会议之后,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遵义会议》说的则是在那之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的一次及其重要的会议。影片将历史课本的内容展现到银屏上,在那个信仰坚定的年代,战士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可歌可泣。毛泽东是有雄心的战略家,李德、博古的生搬硬套,与他的应变,形成对立,领导思想思路思维真的很重要,战争从来不是只靠勇气,红军指战员也不是义和团,那时必须相当珍惜战士生命的,胜利必须是指挥员依据主客观形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才能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