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青春】社会实践(31)走访红军战士 挖掘红色记忆

作者:高攀博 袁新杰 翁诗淳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9-07 浏览次数:

2021年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乡村振兴“金叶科技小院”实践团为挖掘陇县当地深埋的红色记忆,于宝鸡市陇县曹家湾镇展开了实地调研活动,就当地长期传承的红色精神,以调研走访老红军革命战士的形式来唤醒当地人心中深埋的红色记忆。

走访退伍军人 探索深藏当地的红色基因

李忠厚,退伍军人,今年六十岁,现居陕西省宝鸡市曹家湾镇。初次见面时,李伯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前来走访的实践团员。据李忠厚介绍,他从1984年对越反击战之后入党,至今已经是37年老党员。在谈到当年入党的时候,李忠厚非常激动讲起了他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初衷,他当时深受毛主席的号召,而且当年很有责任感,于是在入伍期间经介绍人的培训和考察下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直到现在李忠厚讲起他入党的时候也感到自己很幸运。“虽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意味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服务人民群众,但是我一直不曾后悔”,李忠厚这样谈道。谈到自己入伍的初衷时,李忠厚讲到,当时人们受毛主席思想影响,而且他属于有责任的那一类人,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李忠厚义无反顾地应召入伍,希望他身为国家的一份子能为祖国美好与和谐奉献一份力量。

结合实地情况 探求农村发展出路

在与李忠厚的交流中,实践团了解到曹家湾镇目前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农村发展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离开家乡发展。当提到农村老龄化严重、年龄结构失衡这个问题时,李忠厚说到,现在年轻人经济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在家乡选择务农是没法满足家庭生存的需求的,而且由于去年冰雹的灾害,曹家湾镇的烟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年轻人不得已选择外出打工。虽然在2006年,国家免除了对农民的税收,但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让年轻人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年轻人为了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而选择离开家乡,但随着年轻人的大比例流失,家乡的经济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面对年龄结构失调所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李伯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土地流转,将土地整合统一规划管理。二是出台政策,让有技术有资金有勇气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

李忠厚在自己退伍后,为了发挥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价值,李忠厚开始接手家乡的管理。据李忠厚说,他退伍后在家乡种了两亩地,同时定时参加家乡的会议,担任村支书、会计等负责人。“哪里有需要,我就必须出现在哪里”,李伯伯说道。在采访结束时,李忠厚谈起了他没有参加高考的遗憾,“我当时入伍的时候就可以高考了,部队也是允许高考的,虽然我是高中毕业,但是底子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再加上文化课好久都没学习,所以入伍后一直到退伍后都没有参加高考,虽然这样说,但是还是有些遗憾没有参加高考。”

宣传红色精神 培养红色希望

在结束对李忠厚伯伯的走访后,实践团立足于李忠厚所传达出的红色精神,开始探索宣传当地文化的道路。经过一番讨论后,实践团团员提出制作革命时期人民用来招待红军的食物“窝窝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我想从人们品尝到革命时期军人吃的食物中,来打开传播红色精神的桥梁”,负责人王遥这样说。7月29日下午,实践团员拿着亲手制作的窝窝头邀请当地居民进行品尝,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品尝了实践团员制作的窝窝头后感慨到,她小时候粮食紧缺,在粮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人不得已到山上挖野菜、掘菜根来充腹。实践团员一边分发食物,一边向当地居民宣传关于李忠厚等革命军人的精神与故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居民表示,现在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很多人没有体会过革命年代的苦涩,出现了食物浪费等陋习。这次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团员认识到当地深埋着丰富的红色精神内核。而传播红色精神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需要将现代生活方式与革命年代生活条件进行有机结合,来唤醒沉睡在当地居民心中的红色记忆。

b4255b925c1645a9837e6d287aafb9a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