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青春】社会实践(9)深入为老一线 调研服务冷暖

作者:吉时雨 张曈暄/文 郭玎玎/图 来源:生命学院 发布日期:2023-08-26 浏览次数:

养老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高质量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深入了解我国的养老政策及实施情况,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8月13日至8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调研团来到了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采访相关群众,深入调查社区为老服务体系。

调研团成员跟随社区服务人员来到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对象方爷爷家。成员从服务人员处了解到,该服务主要针对本市户籍有一定照护需求的老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和临床护理服务。方爷爷是独居老人,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长期服药,两个月前刚做完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护理等级为3级。护理员每周上门服务三次,每次一小时,帮助老人打理个人卫生、了解其近期的身体状况。方爷爷记性不好,护理员还为他提前分装好每天的药物,并标记好具体的服药顺序与时间。

了解服务情况.jpg

接下来,调研团成员来到了社区老年活动室。活动室内,老年群众们聊家常、下棋、演奏二胡等传统乐器,十分热闹。成员们注意到,有两位老人聊天时还经常关注其他老人,成员们走近了解到,七十多岁的张奶奶和赵奶奶是今天的“值班人员”,负责帮忙关注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老人。“有几个老人,记忆力不好了,我们要看着一点,他们走出去就找不回来了。” 张奶奶解释说。

张奶奶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老伙伴志愿者”,负责为5位高龄老人提供日常帮扶。张奶奶说,每天她都会打电话或上门看看老人。这段时间天气炎热,她每天都会提醒老人开空调、多喝水,防止中暑。张奶奶说自己是共产党员,趁现在身体还行,多为社会做点贡献。目前,吴淞街道有300位像张奶奶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作为上海的特色养老服务项目,老伙伴志愿者填补了为老服务盲区,增加了老人与外界的联系,降低了高龄独居老人发生意外的风险,同时也缓解了老人心理上的孤独感。调研团临走时,张奶奶不舍地与大家告别,奶奶说,她们喜欢年轻人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年轻人“陪老伙计们聊聊天儿”。

调研团成员还去到了淞青路的日间照料中心进行调查采访。上午十点,照料中心变得热闹起来,老人们正在跟着音乐做操。83岁的陈奶奶每天早上都会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快乐生活。“平时子女都去上班,一个人在家太无聊了。现在每天来日托中心,很开心!”陈奶奶告诉组员们。工作人员张阿姨介绍说,日间照料中心里餐厅、活动室、休息室、康复室一应俱全,目前有21位老人,3名护理员。每周一到周五,在护理员的照料下,老人们在这里度过愉快的一天,子女们白天外出工作也放心。

走进服务中心.jpg

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还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老的住房没有电梯、老人出行困难以及家中卫生间无扶手容易发生摔倒等。像吴淞这样的老城区,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改善他们的居家生活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据调研团了解,近年来,街道正在进行加装电梯和适老化改造工程,为老小区加装电梯,在卫生间安装扶手、智能马桶盖、淋浴椅等设施,方便老人的生活、保障老年群众的安全。

通过近一周对吴淞街道为老服务体系的走访调研,组员们深切感受到了为老服务体系的便利,吴淞街道折射出为老服务体系的上海温度,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在为老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组员们在调研过程中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为老服务体系中的服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为老服务项目目前仅为具有上海户籍的老人开放,但是上海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实际居住在上海的老人中有许多并没有上海户籍。针对这些问题,成员向工作人员提出了相关建议。成员表示,仅仅靠工作人员优化为老服务还不够,新时代的青年要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邵禹华

终审:马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