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推进资助育人工作

作者:张红云 来源: 发布日期:2017-06-01 浏览次数:

  为顺应当下国家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育人新体系,拓展资助工作新内涵,妥善做好资助后育人工作,将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拓展至“精神资助”,生命学院深入剖析,以合理完善的机制体制、明确突出的教育导向为根本,切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以规范化教育为基础,严肃育人工作

  结合我校相关文件精神及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2016-2017学年,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25人。为全面、有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学院带领全体阳光团员深入学习《受助学生参加爱心实践活动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学生〔2015〕1号)》文件精神,制定并完善《生命学院阳光团员管理办法》,成立受资助学生阳光团员分队,安排专人教师负责,依托学院阳光团工委开展各项爱心实践活动,以“分级管理”的方式进行工作统筹。

  同时,制定并规范爱心学时记录、认定、考核机制,于每学期开学初统一检查学生爱心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以人性化引领、制度化约束引导受资助学生主动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打造规范化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截止目前,约60%受资助学生已完成学期内爱心学时记录情况。

  以常态化教育为导向,构筑培养系统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学院重引导、抓落实,充分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相关育人活动,旨在将德育培养常态化。2017年初,学院制定《生命科学学院2017年资助育人系列教育活动》——在育人活动形式中,采用爱心支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雷锋精神学习、诚信意识培养等“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以“爱心实践、社会服务为主,主题教育、思想引领为辅”的德育培养模式;在育人活动安排上,依据学校、学院育人主方针,围绕不同时间节点,开展相关雷锋月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受资助学生前往高新第二小学、邰城小学等杨凌周边学校进行历时两小时支教,以有重点、不间断的常态化活动安排,帮助引导受资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大爱意识。截止目前,学院共组织引导受资助学生前往杨凌本地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200余人次,其中两名阳光团员获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以专题化教育为抓手,实现思想引领

  生命学院始终将“育人”作为终极目标,进行常态化实践引领的同时,在系列活动中突出心理健康、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文化传承等专题教育,以最终实现对受资助学生思想引领。学院在受资助学生群体中开展“薪火相传”就业指导交流会、考研保研交流指导会等学业职业规划类专题报告,邀请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受资助学生代表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座谈交流,以榜样力量推动学生发展,目前已成功举办两期。同时,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心悦”系列心理健康团体辅导。

  此外,为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管理,学院充分发挥网络育人优势,借力易班网络平台,成立生命学院“易”米阳光工作室,线上进行活动宣传、展示、学习,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帮助学生线上进行活动报名,近日成功举办“传承中华文化,共话端午习俗”学习交流活动。通过QQ、空间等网络工具,发布“心灵小贴士”,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指导,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通过一系列教育引导,学生在学院引导下,利用寒暑假自发行动,通过开展街道清洁、前往福利院做公益等多种形式,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2017年寒假,生命学院15级本科生马芳霞进行了为期两周半的支教,“支教的目的是传达爱和快乐,在支教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感恩、奉献的可贵,”她说到,在参与支教的时间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与可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与义务。“感谢学校、国家对我的培育,我未来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