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抓好思想阵地建设

作者:董青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1-05 浏览次数:

    “我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想能够做癌症治病机理的研究”,“我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梦想通过后面2年半的学习能顺利进入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工作。”随着生命科学学院2014级学生专业分流的结束选课工作的开始,312名学生中128人进入生物技术专业,102人进入生物工程专业,82人进入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学生第一志愿率达到 100 %,各专业间分流人数比例均衡,所有学生进入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学习兴趣和热情都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作为我校2014年首批大类招生的学院之一,生命学院结合大类招生实际,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为原则,积极探索出一条学生教育管理新途径。

打造三个模块,创新专业思想教育

胡景江副院长解读2014版培养方案

    针对于大类招生后学生专业思想更为薄弱的特点,生命学院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认同感出发,摒弃传统说教形式,一改往日报告会单一风格,采用灵活教育的方法,打造“对话-牵手-情定”系列报告会。

    兴趣先导,“对话”科学。学院通过科普讲座的方式,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从细微处入手,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针对科学研究热点话题,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与学生共话科学发展。学院先后邀请陈坤明教授、马闯教授、李竞教授分别开展了“转基因与人类生活”、“关于大数据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中医药的出路”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同时,帮助学生打开兴趣大门。

    需求导向,“牵手”院长。学院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的专业视野,学院举办了院长讲堂,先后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邓玉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臧建业、原生命学院副院长郁飞教授等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生命学院院长,为学生讲述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学术报告,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与魅力,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学院归属感。

    自主选择,“情定”三生。与以往不同的是,学院将专业思想教育报告会分成“必选+自选”两个模块。对于大类招生学生“2014版培养方案”、专业分流实施方案等政策方面的解读设定为必选模块,要求全体大类招生的学生聆听。各系专业导师专业报告会为自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自身实际有侧重点的选择,充分做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健全发展指导体系

首批启航计划学院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影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学院着力打造“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两个发展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学院从选聘班主任队伍之初,就充分考虑班主任结构对学生今后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的指导作用。突出班主任以专业教师为主,三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各占30%,达到专业比例均衡,到二年级专业分流后,所属专业的教师,调整到相应的专业班任班主任,为学生后续课程方向选择、所选课程关联度的设置以及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等奠定了基础。

    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拓学生视野,明确发展目标,学院联合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共同开展第一届“启航计划”暑期科研夏令营。学院共选拔出28名优秀本科生参加“启航计划”,分别前往16个知名教授实验室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交流。通过强化英文文献的学习、参加学术讲座与实验室组会、动手进行较复杂的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生命科学的魅力,激发了学习热情与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学院通过开展“同龄人话成长”优秀学子经验交流会,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明确奋斗目标,学院全年举行优秀学子经验交流会15场,包括考研经验、求职技巧、创业感悟等多个方面。在开展学业规划的基础上,学院成立就业工作坊,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帮助学生提早了解自我,认识职场,确立人生发展方向。

线上线下联动,抓好教育阵地建设

    为了解决大类招生体制下想政治教育组织载体缺失,班级意识淡化等问题,学院采取多方面举措,打通班级屏障,做好班级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学院通过举办班级间“知校·爱校·荣校”歌咏会、趣味运动会、班级间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线下课外活动充分交流互动。

    同时,学院抓好微信新媒体平台建设,引领第三课堂(网络平台)的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学院新媒体通过构建“专业分流”、“知识点归纳总结”、“就业指导”、“实习实践”、“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等多方位全面的育人平台,顺应新时代特色,满足学生需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院大力推进易班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搭建网络班级,做好线上教育管理工作。

    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宿舍阵地建设的新途径,通过加强宿舍间交流互动,充分利用ihome新空间,加强育人管理,丰富宿舍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完善大类招生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